原生态壤塘南木达茸木达 那才真正么么达萌萌达
文图/勒克儿(勒克儿微游阿坝之三)
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地名读起来真的萌萌哒。比如 这里的“南木达”“茸木达”。在当地藏语中,“木达”实为“达”,“木”是修饰词,无实意。“达”的汉语意思就是沟底、沟口。 “南”的汉语意思即“湿地”,“南木达”就是“湿地的沟口”。其他地名还有“宗科”“斜科”等。 “科”(柯)在藏语里就是 “沟”。
壤塘的南木达乡,如果没有阿(坝县)壤(塘)公路过境,那这乡在四川属于川西高原地广人稀且非常偏僻的一个乡。这乡平均海拔3396米,全乡约3000人,百分之七八十是藏族,与青海班玛县接壤,其幅员48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就6个人左右。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南木达藏戏,据说起源于十五世纪,创始人为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
南木达乡政府所在地,算是一个集镇,结构象”三“字型,三横是建筑,中间空隙是街道。街道街名指示牌倒是很齐全。第一条街叫南塘街,应该是南木达的老街,街道窄,民居和商铺较多,路面坑洼,建筑没什么可拍,但过往人群亮点很多,尤其90后的藏族孩纸很潮。第二条街叫谐多街,是乡政府、学校以及法院派出所乃至武警部队所在的街,路面不错,但人气比老街少许多。另一条街,叫步行街,也乏善可陈,还有一条叫措曼横街,因路太烂,我们没过去,据说这街上有一个当地藏民转经的地方,有很古老的用牛皮做的转经筒。
因为经济落后,南木达乡街道虽然不咋的,但这里的00后,90后,看上去真正是么么哒萌萌哒——
壤塘茸木达乡与南木达乡两隔壁,也是川西高原地广人稀很偏僻的一个乡。它北与青海班玛县接壤,东南与阿坝县毗邻,属两省三县交接地,距县府30公里。其辖区拥有面积和人均密度与南木达乡大致相当。茸木达乡最有名的就是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棒托寺石经。
棒托寺坐落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阿壤公路旁。距县城32公里。
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寺庙背靠瞻巴拉山,面对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则曲河。
我们离开上图那寺庙一会儿,眼前就见则曲河对岸全是这样的经幡。
则曲河对岸这样的经幡接二连三,肉眼目测连绵应该有一两公里。
则曲河畔阿壤公路旁,就是传说中的棒托寺——以规模宏大的石刻佛经堆和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而著称的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
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
棒托寺中的塔群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之多,在历史上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
棒托寺整个规模并不大。不过,可别小看它仅仅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小寺庙,它四周堆放着的这50万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经却是闻名遐迩。
据寺庙的资料介绍,这些石经是用不规则片石两面镌刻,总数50万余片,堆放于长46米、宽16米、高9.2米范围内,并按经文顺序整齐叠放。其中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刻的《嘎木绒》经置于中部,由寺中僧人仁清达尔基所刻《甘珠尔经》,则绕外围一周堆放。
俺分不清哪些是《嘎木绒》石经哪些是《甘珠尔经》石经,反正看到这些镌刻有藏文的石片堆积如山。
这是堆放在整个石经堆中间的最大一块石经,难不成就是《嘎木绒》石经?细观眼前的这些石经,都是在不规则的片石上用藏文印刷体精心镌刻而成,文字清晰,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如此庞大的石经,有共性,有个性,浑然一体,其内容、规模和数量,举世罕见,堪称川西北高原上一大奇景。
这些石经就是绕外围一周堆放的,它们是《甘珠尔经》石经?
据寺庙的资料介绍,棒托寺现存明、清时期塔群共39座,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年)、清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及现代。塔群分布于长46.5米、宽25米的面积内。
棒托寺一角。
棒托寺一角。
棒托寺一角。
@勒克儿:
腾讯网《大家》签约作家;搜狐客户端《名人》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自媒体工作者;旅行达人,摄影师。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记协等联合表彰的全国优秀记者。华西都市报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第一版主编,华西都市报连续7届编委。曾在云南、辽宁以及四川等地报社当过副总编辑。
曾参与江西、湖北、陕西、浙江、山东、海南、贵州、嘉峪关、张家界、惠州、肇庆等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的旅行体验以及宝马南疆文化之旅、横店影视城文化之旅、贵州威宁草海黑颈鹤拍摄之旅、12天徒步穿越无人区追寻野生大熊猫、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韩国行、内蒙古冰雪之路10天东线自驾之旅、国家地理&黑龙江冰雪之冠摄影大赛&中青旅12天冬季自驾黑龙江中俄边境线采风等活动。
联系方式——
邮箱:6956208@qq.com 微信公众号:dangqing-lekeer 个人微信号dang-qing
评论